晋景公,名,又名据,是春秋时代晋国的一位君主,他是晋成公的子孙,于公元前599年继位。这位君主在诸侯纷争的时代里,不仅有着辉煌的战绩,也有难以忽视的过失。
晋景公曾在与楚国的较量中落败,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以此为契机,励精图治,积蓄力量。他不仅打败了强大的齐国,还成功地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即今天的山西侯马,并因此改称新绛。这一举动标志着晋景公对国家的深远规划与雄心壮志。
晋景公并非只有武勇,他在晚年发起了一场行动,成功地消除了专政的家族,这是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与决断。错误与成就并存,这就是晋景公的真实写照。
公元前581年的夏季,景公病重。他在生病期间,曾做了一个奇特的梦。醒来后,他召来巫师询问自己的命运。巫师预言他恐怕无法吃到新麦。不久,景公的病情恶化,他向秦国求医,秦国派来了名医医缓。
在医缓到来之前,景公又梦到了两个小孩,他们在他体内对话,一个小孩说:“医缓是良医,恐怕会伤到我,我们应该逃跑。”另一个则说:“他们在肓之上,膏之下,能奈我们何?”
医缓到来后,诊断出景公的病已经深入膏肓,无法医治。这一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我们熟知的“病入膏肓”的成语。尽管屠岸贾想要杀医缓,但景公认为他是良医,并给予他厚礼护送回国。
就在景公准备吃新麦做的饭时,他突然感到腹痛难忍,于是前往厕所。就在他体力不支,掉入粪坑被大粪淹死。有一个宦官曾梦见自己背着景公登天,而中午时分,他发现了景公的遗体,将他从茅厕中背出来。
晋景公的死状可谓世界历史中的独一份。他的死无疑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在位期间有过不少错误,但他的成就也不容忽视。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君主不仅要有武勇和决断,还需要有智慧和接受自己命运的勇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