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科举考试的漫长历程中,“神”层出不穷,尤其在晚唐时期,这一群体表现得尤为突出。温庭筠这一我们熟知的晚唐诗人,便以其超乎寻常的“枪王”级别技能,在唐末的一次进士科考试中替八位考生完成了答卷,简直匪夷所思。
随着时代的变迁,“”的数量与手段都达到了巅峰。在级别相对较低、监考相对较宽的童试中,替身更是司空见惯。据《清稗类钞》记载,从县试到府试,都有专门的包办三场考试,被称为“一条葱”。更有专门的机构招募这些,中介则负责牵线搭桥,安排一切。而考试的级别越高,朝廷的搜查越严密,的酬金也就越高。
这些常常以高超的手法伪装自己。他们首先冒充考务人员潜进场内,找到隐蔽处与考生交换衣物,考生则反过来冒充考务人员。在那个时代,“准考证”上的描述往往模糊,如“面白”、“身中”等,只要的外貌与原型不太夸张,再买通保人即可轻易入场。更有甚者,和考生一同进场,答完试卷后再找机会互换考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海成考生用信鸽将考题带出考场,场外的答题后再通过信鸽送回号舍,让人叹为观止。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估计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负责考场治安的兵士们都得带上弹弓以备打鸟。除了信鸽外,还有贿赂考务人员的手段,将题目张贴在高墙上,外面的用望远镜获取信息,或者将考题糊贴在火箭尾部,随火箭一起发射到场外让拾取。这些古代中国人在聪明才智方面的展现虽然令人惊叹,但最终的结果却令人遗憾。
这些考场上的舞弊行为无疑是对公平竞争的亵渎。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古代科举考试的竞争之激烈与人们对功名的渴望。虽然这些“神”们用尽了各种手段来追求成功,但最终他们终究无法真正获得真正的成就和尊重。我们应该珍视公平、公正的竞争机会,用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去争取成功,而不是依赖不正当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