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读书、当官与治国平天下紧密相连,成为许多读书人的追求。明朝初年知名文臣吴琳却做出了令人费解的决定辞官回家种田。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热议和猜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寻吴琳背后的故事。
吴琳,出生在黄冈县中和上乡,也就是现在的武汉新洲仓埠人。他的家族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父亲吴应澍曾帮助别人创建过问津书院。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吴琳成为了一名才华横溢的学者,并进入了问津学院学习。
洪武二年,凭借卓越的文学才华,吴琳被举荐到朝廷担任官职,与同乡的吏部尚书詹同一起轮流掌管吏部事务。他在官场上表现出了清正廉洁的品质,得到了同僚和百姓的尊敬。
就在洪武七年,吴琳却突然请求辞官回老家种田。这一决定令朱元璋感到十分惊讶和好奇。为什么一个身体健朗、在吏部表现优秀的官员会放弃高官厚禄,选择回到老家种地呢?朱元璋怀疑其中是否有猫腻,于是派使臣秘密调查。
使臣来到吴琳家附近,发现周围只有一位戴着草笠的老农在水田中起秧。这位老农坐在秧马上,动作娴熟,看似已经从事农活很长时间。使臣惊讶地发现,这位老农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吴琳尚书。
消息传至朱元璋耳中,他也感到十分惊奇。吴琳辞官回家,真的只是回家种田,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从此,吴琳在民间获得了一个称号赤足尚书。
吴琳是一个性资纯笃、热爱学问的好官,对《毛诗》《小戴记》等经典书籍有较为通透的理解。当朱元璋覆灭元朝势力后,他通过詹同的举荐,进入了朝廷做事。
除了吴琳,他的弟弟吴琛也在朝廷任职,担任衢州府同知。虽然名气与地位不及哥哥,但吴琛也做出了不少政绩。
吴琳的辞官回家种田,或许是因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或许是因为他对学问的热爱使他想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无论是何种原因,吴琳都留下了赤足尚书的称号和一段动人的故事。他在民间广为人知的事迹激励着后人追求清廉为官、勤奋治学的也关注内心的追求与生活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