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晚清社会的缩影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由吴趼人创作。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晚清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全书以“九死一生”的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为线索,揭示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在第六回中,作者通过吴继之的讲述,描绘出了一个穷酸落魄又极会摆架子装得很要面子的旗人形象。这个形象反映了当时旗人社会的一部分现实:一部分旗人虽然拥有“铁杆庄稼”的保障,却仍然陷入落魄与不堪的境地。
有清一代,清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旗人的职业和生活状况有其特殊性。他们可以通过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成为马甲、步甲或养育兵,然后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这种“铁杆庄稼”的待遇使得只要有一人当兵,就能保证一家人生活无忧。
事实却与想象大相径庭。尽管拥有“铁杆庄稼”,许多旗人却仍然生活拮据。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长期安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越的生活让旗人变得越来越懒散,技艺荒废,战斗力也大为减弱。他们沉迷于养鸟唱戏、吸食等活动,无所事事。旗人人口增长迅速,而能够提供的铁饭碗有限,注定有很多人无法补足缺额,成为无业游民。战争前后,随着的大量输入和民间白银大量外流,物价上涨,购买力越来越弱,“铁杆庄稼”的购买力也随之减弱。
回想起当年清兵入关时,区区几十万人便能征服大明王朝亿万人口,震撼人心。然而二百年后,八旗兵却羸弱不堪,再无往日辉煌。他们往往战败,以致割地赔款,积贫积弱。这正是《伶官传序》中所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真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杰作,更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晚清社会的现实和问题。它让我们思考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兴衰,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今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