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迈向未来的教育航程中,我们立足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结合新的教学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理念下,我们针对特定课文展开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清晰明确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我们学习的基石。学生需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拴”、“刁”、“屯”等,并准确把握成语如“熟能生巧”、“无所不能”的深层含义。要求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的两个自然段,以此展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
二、过程与方法注重实践
我们倡导通过关键句的分析,深入体会语言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比如通过品味“拴”、“神了”等词语,感受姥姥剪纸技艺的精湛。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熟能生巧”的深层含义,从而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和创新精神。
三、情感与价值态度相融合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关注知识的积累,更重视情感的熏陶和价值的塑造。通过对姥姥的剪纸技艺和深厚亲情的体验,学生将感受到姥姥的“心灵手巧”和“勤劳善良”。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体会作者对姥姥的思念之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突出
我们强调对姥姥人物形象的分析,特别是她的剪纸技艺和情感表达。通过细节描写,如“拴”、“神了”,感受姥姥的技艺传承和情感传递。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熟能生巧”的哲理,体会技艺与情感的双重传递是学习的难点,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挖掘的部分。
五、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我们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主要进行初读感知和基础积累,通过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分享与姥姥相关的亲情故事建立情感共鸣。第二课时则进行精读品析与情感升华,聚焦关键句段进行语言品析和哲理,最后通过情感体验、剪纸体验和文化讨论等活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
六、作业设计富有创意
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作业来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学习成果。背诵课文、摘抄句子并批注感受,旨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完成剪纸作品并附创作说明,则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我们的教学设计融合了语言训练、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通过“读品悟创”四层活动,引导学生在文本与实践中深化对亲情与技艺的理解。我们相信,在这样的教学航程中,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培养出更加全面和深厚的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