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奇闻异事 >>

世界"干极"探秘"宇宙千里眼" 访帕拉纳尔天文台

编辑:奇闻异事 2025-10-08 09:24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在距离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北超过一千三百公里的北地,矗立着一片浩瀚的阿塔卡玛沙漠,因长年累月的干旱气候,被誉为世界的“干极”。在这片沙漠的腹地,坐落着声名显赫的欧洲南方天文台。近日,我有幸探访了其中的帕拉纳尔天文台。

从安托法加斯塔机场出发,驱车两小时便抵达了这片神秘的观测点。窗外一路绵延的沙漠,犹如红色砂石的世界,恍若置身于火星之上。欧南台的媒体主管瓦伦蒂娜告诉我们,这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晴朗、干燥与荒凉。

资料显示,帕拉纳尔山年平均可观测天数长达三百至三百三十天。这里的空气水分含量极低,能有效减少了对宇宙红外线的吸收。瓦伦蒂娜描述说:“夜晚时分,除星星与银河外,这里别无他物。”

天文台矗立在帕拉纳尔山之巅,拥有众多尖端设备。其中,四台口径达8.2米的甚大望远镜引人注目。还有由四台辅助望远镜组成的甚大望远镜干涉仪、一台2.5米口径的可见光巡天望远镜以及一台4米口径的近红外巡天望远镜。

随着我们穿越由高压线和数据电缆组成的隧道,进入了一间名为“太阳”的甚大望远镜观测室。由于外部风力过强,为确保镜面与电子系统不受影响,原本的现场观测活动被迫取消。即便如此,仍能让人惊叹于这凝聚了顶尖光学与电子技术的“科技杰作”。

天文台设备运行总指挥克里斯托弗杜马斯博士向我们激情解说着宇宙的魅力。随着宇宙大爆炸的混沌初开,宇宙一直在不断扩张。最遥远的星系即最古老的星系,人类通过制造巨大口径的望远镜,捕捉在宇宙中旅行了数十亿年而抵达地球的光线,借此了解宇宙大爆炸初期的信息,探索宇宙形成的奥秘。这也是修建甚大望远镜的重要使命……

技术方面,望远镜的观测能力不仅受气象条件影响,更取决于镜面制造工艺水平。帕拉纳尔天文台的“主动光学系统”突破了这一限制。杜马斯介绍道,大口径望远镜的主镜面采用了二百多个独立电子支撑系统,通过影像分析系统对电子支撑系统进行动态调节,确保镜面始终保持理想的观测曲面。这种技术使得镜面设计者能以较小的厚度获得更大的口径,捕捉更遥远的星光。

更令人惊叹的是,四台甚大望远镜与四台辅助望远镜组成的干涉仪可以联合工作,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工视觉系统。它们各自观测的数据通过地下数据光缆汇集到一个集成的影像分析系统,生成高解像度、高分辨率的图像。杜马斯形容道:“用八只眼睛同时观察一个星体,我们将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

为了提升观测效果,帕拉纳尔天文台还采用了名为“激光人造星”的技术。杜马斯解释说,大气扰动会降低图像清晰度。为此,巡天望远镜会发射一束激光,在距地面约90公里的高度形成“人造星”。通过对返回光线进行分析,获得大气扰动的数据,然后通过主动光学系统进行适当补偿,以抵消大气扰动的影响。

谈到这些设备时,杜马斯显得如数家珍。虽然专业术语众多,但从他充满激情的讲解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位法国天文学家的狂热。在欧洲南方天文台,共有700多名像杜马斯一样痴迷于探索宇宙奥秘的天文学家。究竟是什么让他们能在荒漠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枯燥而简单的观测活动呢?

作为太阳系外第一张行星图片的捕捉者,杜马斯给出了他的答案:“天文学的魅力在于极端最远的距离、最长的时间、最庞大的物体等。长期沉浸其中你会发现,天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哲学探索关于一切物质起源的探求。”这段旅程让我们深感天文学家的执着与激情,也让我们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与期待。

上一篇:日本对华援助日本对华援助项目清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