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是一种形象的成语,其含义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却突然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寓言故事,最早出现在《史记滑稽列传》中。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那些默默无闻、却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色表现的人。这些人在平时可能并不显眼,不引人注意,但在某一时刻,他们却能够一鸣惊人,展现出超乎寻常的能力,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
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国家、集体或者个人在某个领域、某个时期内的突出表现。平时可能默默无闻,但一旦发力,就能够取得惊人的成就,令人刮目相看。
这个成语的近义词有一举成名、一步登天、名满天下等,反义词有身败名裂、臭名远扬等。除了这些近义词和反义词,这个成语还有一些相关的故事和寓意。比如成语故事中的楚庄王,他在登基后三年默默不闻,最后却通过一鸣惊人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实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平时的积累和准备,需要不断磨练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关键时刻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是一种鼓励和激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努力超越自己的话语。它告诉我们,只要平时不断努力、积累经验,就一定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色表现,取得惊人的成绩。《滑稽列传》有言: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种表达,如同石破天惊,令人出乎意料。正如在革命春秋时期的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篇》里所揭示的,这种情景确实震撼人心。
这个成语的主谓式结构,无论是用于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能准确表达一种平时默默无闻,一旦展现便产生巨大影响的意境。
例如,在全国体操比赛中,许多新手的表现可谓一鸣惊人,他们平时可能并不显眼,但在关键时刻总能创造出惊人的成绩,为国家争光。
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源自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淳于坤的人,他口才出众,擅长用隐语来劝诫君主。当时齐国的国王是个聪明人,但登基后却沉迷于酒色,不理朝政。政治混乱,官员贪污失职,各国诸侯纷纷入侵,齐国濒临灭亡。虽然爱国者们忧心忡忡,却无人敢站出来劝诫。而淳于坤得知齐威王是个聪明的人,喜欢听隐语,于是他决定用一则谜语来劝诫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坤见到齐威王,对他说:“大王,我出个谜语让您猜猜:我们国有一只鸟,它在您的宫廷里已经三年了,既不展翅高飞,也没有鸣叫,就这样毫无目的地蜷缩着。请问大王,这是什么鸟?”齐威王是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淳于坤在讽刺自己。
“一鸣惊人”的意思就是,平时不露声色,不轻易展现自己,一旦有所动作就会取得惊人的成绩或效果。就像那只在宫廷里沉默三年的鸟,一旦鸣叫就会震撼整个王国。这个成语用来比喻那些平时默默无闻,但关键时刻却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或事物。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无论是国家、集体还是个人,都有可能经历这样的时刻。就像那些在全国体操比赛中一鸣惊人的新手们,他们的表现不仅令人惊叹,也为我们展示了努力和坚持的力量。而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可能经历这样的时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终有一天会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以上内容对“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意思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讲述了其背后的故事。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