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娱乐圈 >>

打工青年推算难题 对数学感兴趣发现新算法

编辑:娱乐明星 2025-10-08 18:12 浏览: 来源:www.miqiwen.com

余建春的故事令人赞叹,一位仅有大专文凭的普通人,在打工的艰辛岁月里,凭借着对数学不灭的热情,挖掘出了“卡迈克尔数”领域的一大宝藏。

这位来自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农村的33岁男子,家庭背景朴素,父母已故,家中只有一位大哥。余建春自己回忆,学生时代的他成绩并不突出,但数学的魅力让他始终心驰神往。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图书馆里,翻阅着与数学相关的书籍,也就是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卡迈克尔数”这个名词。

2006年,余建春从河南牧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开始了打工生涯。他的足迹遍布郑州、苏州、东莞等地,做过保安、生产车间工人等。无论身处何地,他都未曾放下对数学的研究。一有空闲,他就会购买数学书籍,躺在床上研读。每当有了新的想法或发现,他都会在本子上演算,并写信向知名学者求证。

这一天,余建春终于迎来了他的“偶然”一个新的算法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他描述说,这个算法是在一个雨后的下午,当他在摘茶叶时突然想到的。但这个看似偶然的灵感爆发,实际上是余建春近8年来对数学持续钻研的结果。他意识到传统的数学查找方法过于繁琐且准确率不高,于是决定寻找一种更高效的算法。这些年来,他的工作地点换过很多,但无论在哪里,他都会买草稿纸,脑子里充满了数学式子。

余建春非常激动地将他的新算法投递给了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蔡天新。一开始,蔡天新并没有特别在意这封邮件,以为这只是又一个自称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爱好者。仔细阅读过信件后,他发现余建春推导出的结论是正确的。尽管蔡天新在维基英文版上查询到已有同行得出过这个结论,但他还是决定邀请余建春来学校分享他的成果。

余建春所在的公司请假并不容易,但为了参加这次讨论班,他费尽周折终于获得了批准。对于余建春来说,这次邀请不仅是对他成果的认可,更是对他个人努力的肯定。他的经历证明了,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余建春,一位在讲台上紧张到连拿粉笔的手都在颤抖的人,却在之后的一个半小时里,一口气在黑板上推演了五个数论发现,其中,“卡迈克尔数”的判别准则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发现,被蔡天新评价为具有极高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

蔡天新也指出了余建春研究的不足之处。虽然他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很有价值,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数论学习,他的研究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如果他想深入研究数学领域,必须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提高。尽管如此,余建春仍然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卡迈克尔数”,这一术语源自美国数学家卡迈克尔在1912年的发现。在一亿以内的正整数中,这种被称为“绝对伪素数”的数仅有255个。它们在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关于它的判别准则,一直是数论领域的热门话题。而余建春的发现与此紧密相关,这显示出他在数论领域的独特见解。

余建春的表现受到了广泛关注,他的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甚至有一些企业愿意为他提供工作机会。面对这些荣誉和机会,余建春保持着冷静的态度。他表示自己现在最渴望的是一个完整的家庭和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也坦诚地承认自己的理论功底还存在不足,想要深入研究数学,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余建春展现出的谦虚踏实的态度以及他对数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赢得了蔡天新的肯定。在众多的民间科学爱好者中,余建春显得与众不同,他对待学问的态度充满了理性与执着,这种精神实在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