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莲在我国一直备受喜爱,拥有着至少2700年的栽培历史。近日,一个令人惊叹的消息在植物界传开:圆明园考古发掘出的古莲种子,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培养下,竟然成功复生并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些古莲种子,是在圆明园公园长春园东南隅如园遗址考古过程中被发现的。当时,作业人员在镜香池内意外发掘出了这11颗珍贵的古莲子,这是圆明园历史上的首次发现。据初步估计,这些古莲子的年龄至少已经“百岁”。
经过中科院专家的精心培养,有6颗古莲子成功发芽,并在试验花盆内长叶结藕。它们在温室中安全越冬后,今年4月被移植到荷花基地,终于复生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一奇迹的诞生,不仅展示了古莲子的顽强生命力,也彰显了人类对古老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那么,为什么这些古老的莲子能够经历百年仍然具有发芽的能力呢?原来,古莲种子的结构独特,其外表皮具有一层既厚又细密的栅门组织,使种子内部不易受外界侵蚀。莲子长埋于地下,不会受到空气的干扰,温度稳定,便于长期保存。莲子内部还含有丰富的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存在也是莲子长寿并保持萌发能力的重要原因。
为了确定古莲子的具体年代,园方将其中3颗送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进行碳-14检测。目前,我们正在等待最终的精准判定。据推测,圆明园在1860年焚毁,如果这些古莲子是在之后无人培养的环境下自然生长的,那么它们可能是清代或更早时期留下的。
这些古莲开的花和现代的莲花有什么不同呢?据专家介绍,古莲开的花和现代莲仍有一定的差异。目前,我们还需要通过DNA分子鉴定来确定这些古莲与哪种原生莲相匹配。尽管古莲的生长速度较慢、长势较差、开花较晚,单支藕形成花芽的概率较低,但它们结出的莲子仍然具有极高的价值。
实际上,中科院植物所自上世纪50年代起已成功繁育了多个地区的古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唤醒”这些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莲子,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莲子表皮的保护机制及其仿生学原理,发掘其中的科学价值。
目前,这些古莲正在中科院植物所植物园西门展出,欢迎广大植物爱好者前来观赏。这不仅是一次植物的奇迹复苏,更是一次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