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皆涌现出众多威震天下的猛将。蜀汉有关羽、张飞等沙场名将;东吴亦有黄盖、甘宁等勇武之将。曹魏亦不乏人才,其中不乏如张辽、徐晃等杰出战将,更有许褚、曹洪这样的护卫猛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许褚,这位勇猛之士在曹操晚年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护卫。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中,许褚凭借敏锐的警觉性,成功阻止了对曹操的暗杀行动,将潜入的刺客悉数斩杀。曹操逝世时,许褚悲痛欲绝,吐血以示哀悼。后魏文帝即位,他被封为武卫将军,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在曹继位时,许褚被加封为牟乡侯。这位英勇的战士不久便离世,谥号为壮侯。
许褚的英魂刚刚安息,他的儿子许仪却遭遇不幸。太和元年(227年),曹登基后,许仪承袭了父亲的牟乡侯爵位并获得了牙门将的职位。尽管许褚为曹魏立下了赫赫战功,但许仪似乎并未能延续父亲的荣耀。直到魏灭蜀之战爆发时,他才得以在战场上展现自己的才能。
在这场大战中,司马昭派遣了邓艾、钟会等大将。钟会率领的大军主攻蜀汉的汉中防线,命令许仪作为先锋部队的前驱。在通过一座桥梁时,钟会的战马因桥梁的问题而陷入坑中。这一失误被钟会视为许仪的失职,他愤怒地斩杀了许仪,而且没有人为其求情。
钟会此举不仅仅是因为许仪在开路过程中未能发现桥梁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他为了树立自己在军队中的威信。魏灭蜀之战前,钟会力挺司马昭的伐蜀计划,被拜为镇西将军等要职。他希望通过斩杀许仪来增强自己的威望和部队的凝聚力。钟会也可能考虑到许仪作为曹操护卫许褚的儿子,在立场上有偏向曹氏的可能。斩杀许仪也可能是为了警示那些仍忠于曹氏的力量,促使他们转向司马氏。
在这个过程中,无人替许仪求情也许正是因为将士们明白钟会的真实意图,担心求情会被误会偏向曹氏而引来猜忌。最终的结果是,一向忠于司马氏的钟会在蜀汉灭亡后却拥兵造反,最终被杀。尽管许仪被钟会所杀,他的儿子许综却得到了西晋朝廷的同情,得以继承许褚和许仪的爵位。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汉末三国的英雄传奇,也揭示了权力斗争和忠诚选择的复杂纠葛。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个人命运往往受到大势的影响,即便是曾经的英雄之子也难逃命运的波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