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朝肃宗之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缺,历史上的皇后皆为追赠,而那些被称为太后的,则是因为其子称帝而获此尊荣。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宪宗时期。宪宗迎娶了汾阳王的孙女为贵妃,她出身名门,贤淑美丽,本是皇后的最佳人选。宪宗因顾及后宫众多嫔妃,担心立后会影响他与她们的亲近,于是始终未将她扶正为皇后。
这位宪宗的贵妃虽未获皇后之名,却生有皇子,因这层关系被尊为皇太后。在历史的长河中,最有资格担任皇后的郭贵妃也未享受到皇后的待遇。之后的皇帝们以此为借口,纷纷选择不立皇后。
从肃宗到宪宗,这些皇帝们的不立皇后之举,造成了后代皇帝们纷纷效仿的连锁反应。这些皇帝们可能认为,不立皇后可以避免后宫争斗,确保皇权的稳定。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不良后果。当皇帝在位时,后宫无主,容易引发争斗;当皇帝去世时,皇子年幼或无威望,容易造成权力斗争,导致朝廷动荡。历史上的唐朝,因为皇后之位空缺,出现了多次的宫廷斗争和宦官专权的情况。
宪宗之后的皇帝们纷纷效仿前辈不立皇后。穆宗继位后也未立皇后。之后的皇帝们更是将这种做法延续下去。这种做法对唐朝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于缺乏有力的女性统治者的平衡作用,唐朝后期的政治局势愈发动荡不安。这也使得唐朝在历史上的形象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种不立皇后的现象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大特点与遗憾。对于这段历史,张燧的观察和描述可谓深刻而准确。然而令人感慨的是,这一切的阴差阳错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政治与文化原因等待我们去和解读。穆宗之子敬宗遭遇不幸,被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联手夺去了生命。在这动荡之际,他们转而扶持敬宗的弟弟文宗。文宗命运多舛,重病缠身。宦官仇士良与鱼弘志竟假传圣旨,迎立文宗的五弟颍王为皇太弟。不久,文宗驾崩,颍王顺势登基,成为武宗。
武宗痴迷于服食仙药,终因药物而亡。宦官们为了权力与方便,选择迎立被人们认为是智识不足的皇叔宣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宣宗展现出了英明的领导力。正是在他的皇位下,唐朝取得了对吐蕃的胜利,夺回了河湟地区。宣宗的智慧与魄力,让曾经猖獗的宦官们也不得不有所顾忌、收敛行为。但遗憾的是,宣宗也未能逃脱仙丹的诱惑,中毒身亡,唐朝的政权再次被宦官们掌握。
接下来的懿宗、僖宗、昭宗以及哀帝的继位,无一不是宦官背后的操纵。对于这些混乱局面,张燧认为是未立皇后所导致的恶果。皇宫之中,大臣们难以插手的事务,除了皇帝之外,主要就是后妃和宦官之间的势力斗争。在其他朝代,皇后常借助外戚来对抗宦官势力。但在唐朝,尤其是玄宗之后,宦官势力逐渐抬头,而皇后的地位却日渐缺失。皇宫中只剩下宦官这一股势力,他们假传圣旨,操控皇帝的废立,外部的大臣们束手无策。
张燧以此告诉我们,没有皇后的制约,宦官的权力将失去平衡,后果极为严重。这不仅影响了皇位的传承,也加剧了朝廷的动荡与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