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是一场对“长期主义”执着坚守的生动诠释。从十年如一日的60秒语音打卡,到宏大的《文明》研究项目规划,他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做完即是完成”的朴素智慧。在2025年的演讲中,他提出“任何确定的东西里都藏着好消息”,这一观点精准回应了当下社会对于确定性的渴求。即使在老龄化加剧、技术变革等结构性挑战面前,个体依然可以通过持续的小幅改善寻找到自我突破的可能。
在这个技术狂潮的时代,罗振宇始终关注人本内核。当AI引发“读书无用论”的争议时,他强调知识的价值并非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人类如何赋予其内核。在2024年的演讲中,他以“AI实习生”为喻,将技术工具比作可调度的学霸团队,而人类则擅长于任务规划与关系构建,展现出独特的辩证思维。这一观点在银发经济案例中再次得到验证,陪伴经济的崛起凸显了人际关系在机器无法替代的文明价值中的地位。
跨年演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坚守。经历过失聪与眼疾的身心考验,罗振宇的演讲逐渐回归真实,聚焦于困境的解决之道。在流量退潮的背景下,他的演讲更显深刻与务实。例如,他通过“莲道农业与奶奶工坊”的案例展示如何通过社区协作激活边缘群体的价值,而“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的提法则呼应了当代教育对系统性支持的迫切需求。这些观察不仅展现了他从内核出发的初心,也反映出知识IP从贩卖焦虑到提供解决方案的行业转型。
这场跨年演讲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不同观众的生命体验。尽管有观众对其内容提出质疑,认为其中某些部分不过是闹剧而已,但仍有听众在困境中受到启发,如失业低谷时期被那句“乐观者是先准备雨伞的人”重新点燃希望。这种评价分化恰恰说明演讲的多元价值。正如一位观众所言,“不必全盘接受,听到触动处便足矣”,这种开放的态度或许正是知识消费应有的姿态。无论你是寻找人生方向的者,还是面临困境的斗士,这场演讲都如同一面认知的透镜,帮助你更清晰地观照自我,找到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