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阿育王塔是以金、银、琉璃、玻璃、珊瑚、玛瑙、砗磲等七宝精制而成,用于供奉舍利。其中备受瞩目的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近期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和论证,其清洗和修复方案已上报国家文物局等待批复。宝塔的出土揭示了佛顶真骨的神秘存在,引发了人们对其来源的极大好奇。
蒋赞初教授,这位82岁的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考古学家,近日对宝塔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为我们揭示了宝塔内圣物,如舍利、佛发爪等来源的复杂历史。据蒋教授介绍,梁武帝在大同三年在古金陵长干寺一带发现了舍利和佛发爪,并用金玉宝罐分别埋入两座地宫中。这些圣物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被多次发掘和重新埋放。
关于圣物的来源,还有一个神秘的故事。唐代长庆年间,李德裕在润洲(今镇江)访求佛骨舍利时,在长干寺塔基下发现了一批舍利。他将其中部分舍利移置至新建的北固山甘露寺并建石塔供奉在地宫内。李德裕的石刻铭文中详细记录了这一过程。关于舍利的数量却存在疑问。梁武帝时期埋入的是7粒舍利,但李德裕的石刻铭文却记载着为21粒舍利。对此,蒋教授表示困惑,认为可能存在某种误解或遗漏。
建初寺内的10粒舍利也是一个谜团。据《高僧传康僧会传》记载,建初寺是江东第一座佛寺,内藏的舍利可能与孙权有关。而关于这10粒舍利的来源,蒋教授认为可能存在多种可能。他推测,这10粒舍利可能是长干寺主持演化大师可政从建初寺迎回的,因为在那个时代,这样的行为并不罕见。为何这些舍利会被埋入长干寺的地宫,仍是一个待解的谜团。
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内的圣物来源复杂且神秘。这些历史谜团引发了人们对佛教文化的好奇和对古代历史的探索热情。蒋教授的考察和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其中的一些秘密,但仍有许多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在历史的尘封中,大报恩寺的故事仿佛一部古老的传奇。从晚唐的阿育王塔到明代的永乐扩建,这座寺庙见证了数个朝代的兴衰。真正的秘密似乎隐藏在地下,至今仍是迷雾重重。关于大报恩寺的地宫位置,考古专家一直在寻找答案,但似乎无从下手。虽然与北宋长干寺地宫遗址近在咫尺,真正的位置却仍然未知。
关于七宝阿育王塔内的圣物来源,流传着许多故事和猜测。其中,佛顶真骨的来历尤为引人关注。蒋老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来源,最引人深思的是是否可政大师在长安或洛阳的废弃寺庙中有所发现。这块被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头骨,它的发现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多的故事?为何它在塔内的排位在圣感舍利之后,这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含义?
蒋老对金棺内的舍利放置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碑文看,圣感舍利可能被置于最上层,而佛顶真骨则可能在中间。这种放置方式背后是否蕴含着特殊的宗教意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葬俗,从北朝到唐初,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棺椁方式。金棺银椁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上面可能镶嵌着各种宝石和精美的装饰。这次发现的七宝阿育王塔可能是五代时期的一种简化形式。
整个故事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每一层宝塔、每一颗舍利背后都隐藏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未解之谜,仿佛在召唤着我们去探寻、去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寻,更是对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