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跟随风趣网的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李渊,一起揭开他身上那些令人着迷的历史故事。
玄武门之变并非孤立事件,实乃唐初权力分配失衡后,矛盾的集中爆发。消灭太子,虽为夺取大唐权力的关键步骤,但掌控李渊才是重中之重。
李渊被夺权的事实,其实在唐初定都长安城那一刻就已埋下伏笔。公元616年七月初四,李渊在山西晋阳誓师起兵,仅四个月后的十一月初九,他便顺利攻入长安城。次年的五月,李渊登基称帝,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此时距离李渊起兵仅仅十个多月。
战争的出奇顺利让李渊早早称帝,这虽能让他牢牢占领大义、吸引人才并有效管理国家、制定法令,但过早的称帝也带来了问题国君逐渐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权。李渊当时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由于李世民军功威望的不断提升,他逐渐感到自己失去了对军队的主导权。为了制约李世民,李渊采取了制衡策略,即让李世民与李元吉共同带兵作战,相互牵制,同时赋予太子李建成一定的权力,让其有足够实力制约李世民。
遗憾的是李元吉的表现并不出色。李世民的战绩几乎是百战百胜,而李元吉则是百战百败。他在留守太原老家时丢了老家,需要李世民帮他收拾残局。后来,李渊派李元吉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但李元吉依然没有抓住表现机会,被敌人追着跑。
军队内的制衡手段失败后,李世民的威望达到了顶峰,其官职也一路晋升。在李渊无法再封赏时,他甚至被允许开府治事,地位凌驾于诸王之上。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当太子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认为皇宫的动静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时,李建成的弟弟、李元吉的哥哥李世民却悄然发起了政变。这场政变中,玄武门禁卫总领常何被李世民策反,这一举动决定了玄武门的关闭以及禁卫军和东宫兵马的无法增援。
在秦王避祸之后,李世民意识到杀兄夺位已是必然。他与太子入宫的同一日,带领文臣武将如程知节等人入朝,并在玄武门的树林下设下伏兵。当李建成和李元吉行至临湖殿感到不对劲时,李元吉首先动手射杀李世民。由于心中的慌乱,他连射三箭均未射中。李世民虽被吓得跌落马下,但尉迟敬德及时赶到,大喝一声喝止了李元吉。自知不敌的李元吉掉头逃跑,却被尉迟敬德当场射杀。
与此李世民也追上了逃跑中的李建成并将其射杀。太子的部下冯立和薛万彻听闻后,带领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共两千余人猛攻玄武门,但未能攻下。他们随即商议进攻秦王府。就在此刻,尉迟恭提着太子和齐王的首级展示给冯立等人,攻城将士迅速溃败,落荒而逃。李渊的军队虽一直在场,却大部分被李世民掌握或来不及支援。
史书中记载:“六月庚申,秦王因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六月四日,太宗率众将于玄武门诛之。”
在诛杀太子和齐王后,李世民令尉迟恭去守卫高祖李渊。此举实际上是为了控制李渊的行动以防其发布不利的命令导致局势动荡。因为造反的人难逃一死且不会被原谅,而李渊还生有包括滕王李元婴在内的二十位皇子可以继承皇位或代替李世民的位置。这场玄武门之变背后的权力斗争和策略布局极为复杂与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