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多地严厉打击“为官不为”现象,向那些不作为的官员亮剑。在南昌,仅在9月份就查处了30起“为官不为”案件,问责97人。而在三门峡的一次暗访中,更是发现一名看似勤勉的科级干部,实则沉迷于,工作纪律散漫。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这些被查处的“为官不为”的官员,并非因为贪腐被问责,而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背离了公众对公务员的期待。他们虽然不像一些腐败官员那样明目张胆地滥用权力,但却在履行职责时表现出消极、懈怠、推诿等行为。这些行为虽然没有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却严重影响了的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少数官员的能力和责任缺失,更深层次的是干部制度的缺失。
在众多“为官不为”的现象中,“慢作为”、“庸作为”、“懒作为”尤为突出。“慢作为”表现为拖延时间、效率低下;“庸作为”则表现为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把关不严、监管不力;“懒作为”则是消极怠工、纪律松弛。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的形象和公信力。以荆州市荆州开发区财政局的一名官员为例,他在选取中介机构时监管不严,导致项目委托给不符合条件的中介机构,并多支付了中介服务费,最终受到行政记过处分。这样的例子充分说明了“庸作为”的危害性。
反腐专家指出,“为官不为”背后仍然是腐败不正之风。虽然这些官员没有直接的经济违法行为,但他们却在行使权力时奉行着“不给好处不作为”的原则。这种现象导致了办事难、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公众的利益。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以前只要打点到位,办事还比较方便,现在虽不用打点,事却更难办了。”这充分说明了“为官不为”现象的严重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外,还需要改革干部管理和官员任职制度。也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官员积极履行职责,“有为”官员应该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根治“为官不为”的现象,恢复公众对的信任。“为官不为”现象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我们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