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剧中的常见情景说起,每当交战的一方选择投降时,总会举起白旗。这引发了我们一连串的疑问:为何偏偏是白旗,而不是黄旗或蓝旗呢?这其中的历史渊源,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在古代,白色并非如今这般受到人们的喜爱。相反,它更多地承载着一种负面的象征意义。这一切,源于古代的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的甲骨文卜辞时代。根据这一学说,殷商所处的地域被称为“中商”,四周则分为“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其中,西土与白虎相联系,白虎是刑天杀神,主秋季。古人常在秋季征伐不义、处死犯人,便觉得白虎所代表的秋季是不吉利的象征。于是,在五方说的影响下,白色被赋予了更多的负面寓意,代表着枯竭、死亡和凶兆。如亲人去世后,家属要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设白色灵堂等。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正因为白色在传统文化中一直带有不吉利的色彩,它也在生活中被赋予了更多的贬义。如称智力低下的人为“”,出力却得不到好处叫“白忙”等。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地图上,秦国位于西方,按照五行学说,西方与白虎相对应,被视为不吉利。为了化解这种不吉利的影响,秦国的祖先下令全民皆穿黑色衣服。
这个决策不仅仅是因为黑色能抵消全民讨厌的“白色”,更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宣传工具在起作用。他们声称自己是水德,崇尚水,而五行中水德对应的颜色便是黑色。为了宣传这种观念,他们甚至编造了一段美丽的传说:早年外出打猎时捕获了一条黑色的龙,这是水德的象征。随着秦国的经济发展,全民穿黑衣也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公元前207年,随着秦朝的衰落,投降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子婴在决定投降时,想到了秦国人全民皆穿黑衣、厌恶白色的传统。于是他和妻子、儿子们用绳子绑缚自己,乘坐白马拉的车,身着葬礼所穿的白色装束,携带御用的玉玺、兵符等物投降刘邦。这种投降仪式中穿白色衣服的传统也影响了后来的投降仪式,人们常常携带白色的东西表示投降意愿。现在人们对白色的喜爱更多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白色的象征意义也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白色可以被理解为高雅、和谐、正直和天真无邪的代名词。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婚纱选择白色的原因所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