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粮食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补齐人才短板已成为当前行业的迫切需求。粮食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使得企业对掌握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渴求日益增强。
一方面,粮食企业正经历转型升级,急需既了解粮食行业,又掌握机械、信息化、贸易等方面知识的专业人才。每年粮食专业毕业生的数量却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尽管粮食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但相关专业的招生情况却并不理想,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武汉市举办了全国粮食行业人才供需对接活动。业界专家和企业在这次会议上共同探讨粮食行业人才培养问题,为夯实粮食行业人才支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一些企业的副总裁指出,人才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以江苏丰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成功转型得益于年轻、高学历的员工队伍。目前粮食行业人才供需仍存在“错位”问题。在一些优质粮油产区,加工类、仓储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型人才短缺,而创新型业务则是公司发展的新增长点,对创新人才队伍的需求旺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成立,旨在促进东西部间、产销区间、不同粮食品种产区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粮食职业教育。要让粮食行业人才“适销对路”,需要着眼长远,解决急需,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对此,学校和企业应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企业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成为人才成长的主战场。学校则应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校企、校校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提高粮食行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只有让学校和企业的“二重唱”和谐共鸣,才能真正实现粮食行业人才的“适销对路”,为中国的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安徽科技贸易学校的副校长陈新在谈及产教融合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双元”育人育才模式。陈新指出,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于企业要深入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去执行特定的任务。在粮食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学校无法单打独斗,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培育人才,形成和谐的“二重唱”。
在这一模式下,安徽科技贸易学校将企业的实践专家、能工巧匠深度融入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从制定培养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到实施教学过程,都有企业的深度参与。特别是在选择专业课程、教授技能方面,企业拥有主要的话语权。这种深度融合的方式确保了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为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行业专家和学者的声音也对此表示赞同。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既是粮食行业企业的期望,也是粮食院校的使命。企业方面,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及时传递人才需求信息。要积极派人参与人才培养,让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到粮食专业的规划、教材开发、课程设计当中。这样可以将现代粮食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最新的技术技能直接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设立“厂中校”等方式,企业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全面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这种合作模式对于推动行业人才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既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李慧和李冰冰对此也给予了高度评价。(记者 李慧 通讯员 李冰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