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位从一介放牛娃成长为大帝国皇帝的传奇人物,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堪称历史奇迹。他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壮丽事迹,以及为百姓所做出的种种善举,每一个中国人都应铭记在心。
历史总是充满了矛盾与纷争。在当下的一些人口中,朱元璋却被描绘成暴君的形象。例如,历史专家袁腾飞对朱元璋的攻击,仿佛只有对他进行无休止的批判才能找到满足感。当提及清朝的皇帝时,他却以亲切的语气称呼他们为“乾隆爷”、“康熙爷”。
尽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朱元璋是个暴君,但他却实际做出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善举。其中一项堪称世界第一:明朝的养济院制度。即使到了今天,全球各国都无法做到完全由国家承担照顾无家可归者的费用。外国人都对此表示难以置信。
明朝社会并非黑暗,相反,它是一个高度福利的社会,拥有三大福利机构:养济院、漏泽园和惠民药局。养济院为百姓提供了安身之所,漏泽园则是官设的免墓葬地,而惠民药局则以成本价向普通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其中,养济院堪称明朝福利制度中的明星。它主要收养穷人、乞丐、残疾和老人等无法自给自足的人群。无论遭遇何种困境,无家可归的人们只要进入养济院,便能得到每月的大米三斗和库布一匹等生活必需品。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明朝还会为他们提供稻种和牛只,并赠送良田十五亩。这意味着明朝每年都要投入巨大的财力来运营养济院。
明朝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宛平县养济院的情况。在万历年间,该养济院收容了一千八百名人士;十年后,人数更是增长到两千余人。这不仅展示了明朝执政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除此之外,朱元璋对老人充满了敬意。除了设立养济院外,他还颁布法令,要求各地善待老人,并命令县官定期慰问他们。为了鼓励居家养老,朱元璋还规定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有子女侍养,并免除其差役。那些孝敬老人的子女还会得到官府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更是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养老制度。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会得到国家赐予的爵位和生活补贴。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朱元璋对养老问题的重视,明朝一直秉持这一理念。
朱元璋之所以创立养济院,想必与他的出身经历密切相关。他从小流浪在外,亲眼目睹了人间的苦难。当他成为皇帝后,并未完全转变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言人”,而是继续帮助天下的苦命人。
有人可能会说,朱元璋是为了稳固自己的江山才设立这些福利机构。但客观地说,无论是否有这种考虑,对老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善举。这种真正的关怀,是康熙、乾隆等后世帝王所无法比拟的。
也许正是因为明朝的全民福利政策,才造就了其长达三个世纪的凝聚力。到了清朝之后,这样的福利制度却基本绝迹。为何被清史专家一致好评的清朝,如康熙、乾隆等时期的统治者,没有为下层的苦命汉人提供这样的福利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