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天资聪颖,擅长歌舞,更因其倾国倾城的美貌成为玄宗专宠。范阳之战的战火打破了这一切平静,杨贵妃随玄宗逃至马嵬驿,不幸成为战乱的牺牲品。关于她的归宿,至今仍众说纷纭,引人。
有人说杨贵妃可能死于佛堂。《杨贵妃传》记载,在禁军将领的要求下,玄宗无奈下令在佛室缢死杨贵妃。另有记载,高力士在佛堂梨树下结束了她的生命。也有学者认为这些记载可能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
也有人推测杨贵妃可能死于乱军之中。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暗示杨贵妃可能被乱军所杀。如一位诗人在《哀江头》中写到,“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暗示杨贵妃并非被缢死于马嵬驿。类似诗句还有很多,都认为杨贵妃可能死于兵刃之下。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还有吞金而死的可能。某诗中的描述提到杨贵妃是吞金而死的。陈寅恪先生对此颇感稀奇,并作了考证。他怀疑此说法可能得自民间传说,但也不排除杨贵妃在缢死之前吞过金的可能性。
更有一种观点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考证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后认为,这两部作品的某些描述暗示了杨贵妃可能未被赐死,而是被秘密藏匿。另一种说法是,杨贵妃被带到了遥远的美洲。甚至还有说法认为,杨贵妃逃到了日本,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
每一种说法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依据,使得杨贵妃的死亡和归宿更加扑朔迷离。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疑团和争议,才使得杨贵妃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令后人无限遐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杨贵妃之死的传说逐渐变得丰富多彩,仿佛被注入了更多的戏剧性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与史实的距离也逐渐拉远。实际上,杨贵妃在马嵬驿的命运是注定的。据《高力士外传》记载,杨贵妃的死因是“一时连坐”,换言之,是因为六军将士对杨国忠的憎恨,而牵连到了杨贵妃。这一观点得到了史书的印证,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都明确记载杨贵妃死于马嵬驿。其他唐人笔记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及《安禄山事迹》等也有相同的记述。
尽管历史的记载清晰明了,但民间却流传着关于杨贵妃的种种传说。这些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当时,“六军”将士以“祸本尚在”为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坚持这种观点,杨贵妃可能会被当作像妲己那样的坏女人,只会被世人痛骂。人们开始反思天宝之乱的历史真相,认识到杨贵妃并非祸本之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虽然这话有些片面,但杨贵妃不是罪魁祸首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或许正是因为人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真相的追求,使得杨贵妃的传说愈发引人入胜。在人们的心中,杨贵妃不仅是人间绝色、盛唐女性美的代表,更是一个被历史洪流卷走的牺牲品。她的死,既有自身因素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人们在无限的追念中,幻想已经死去的杨贵妃能够复活。
这种传说和幻想或许是对历史的一种美好寄托,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对于历史的反思。杨贵妃的传说不仅展现了人们对历史的想象和解读,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善良和公正的向往。在这个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这样的传说值得我们深思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