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民航局于一月末宣布,马航MH370航班不幸失事,机上全部人员已推定遇难。至今,已有来自全球各地的超过二十五个国家派遣了总计六十多架飞机和近百艘舰船参与搜救工作。中国更是动员了太空、空中、水面以及水下等多个领域的力量进行全方位搜寻。此次搜寻工作的规模之大、参与国家之多,实属罕见。回溯至事件发生之初,那是二一四年三月八日,北京时间零时四十一分,搭载着二百多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的MH370航班从吉隆坡国际机场起飞前往北京。起飞后不久,该航班在航空管制区的交界处意外与地面失去联系。直至三月二十四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无奈宣布飞机已坠入南印度洋海域。对于这一消息,中方立即要求马方提供详尽的信息和证据支持这一结论。在后续的搜救过程中,多国联合行动在南中国海及周边区域展开大规模的搜救行动。随着调查的深入和数据的搜集,飞机失事的区域逐步锁定在印度洋海域的一片广阔区域。该海域海水深度极大,最深处可达六千米以下。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技术设备的限制,搜寻工作始终未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同时进行的商业化搜寻也在持续推进中。在激烈的探讨与调查后,“全球追踪航班”这个话题再次引发了公众的思考与讨论。为何在现代卫星通信覆盖全球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仍然无法做到对民航航班的全天候监控跟踪?这正是航空领域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之一。目前全球民航组织也在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并尝试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改善现有的航班跟踪系统包括提高位置报告的频次以实现更高的跟踪精度等措施这些尝试的实施都预示着未来的航空技术将迎来一次革新。在这样一个云计算与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的共享与传递将更加高效这对于全球民航安全将是一次重大的保障。与此同时MH370客机的搜寻工作仍在继续期待早日找到真相并以此为鉴不断提升航空安全水平保障全球航空旅客的安全出行。在国际电信联盟的推动下,航空数据的全面实时传输和共享前景日益明朗。“航空云”技术标准的制定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一技术不仅将革命性地改变航空器的数据管理方式,把飞机“黑匣子”中的数据转移到云端进行实时全球监控,还将深度融合气象科技,提升航空器的运行效率和维修预测能力,优化航路选择并缓解机场拥堵。
对于航空业来说,大型客机的跟踪能力问题显得尤为迫切。正如国际航协理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汤彦麟所言:“像MH370这样的大型客机消失无踪,在民航史上极为罕见,我们必须努力改进飞机的跟踪能力。”一直以来,航空业都被视为人类科技水平的象征,飞机应当搭载最新的科技成果。然而现实是,主流商业运输飞机仍多采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工艺,信息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明显不足。尽管航电技术在军事飞机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民用航空领域却进展缓慢,存在明显的“代差”。
这一差距为我国航空工业特别是民机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实时定位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于大多数民航飞机来说仍是空白。而我国自2006年开始建设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的优势,能够实现“分钟级”的定位信息传输,显著提高了搜索和救援的效率。随着北斗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完善,我国正积极融入全球航班跟踪的技术研究与实践,这对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航空领域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航班全球跟踪的需求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进步不仅有助于提升国内航空技术的水平,还能够为全球航空工业的进步做出贡献。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时刻,让我们共同见证我国航空工业的“弯道超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