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帝王庙号的起源与发展历经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真正意义上的庙号制度,是从某一时期开始才真正实行的。换言之,只有到了那个时期,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第一个拥有庙号的帝王是谁。
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一下“祖”和“宗”的庙号差异。在《家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祖有功而宗有德”。这句话明确指出了“祖”和“宗”的区别:有功的帝王被称为祖,而有德的帝王被称为宗。这里的功指的是开创性的功绩,而德则指的是守成的德行。这一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开国皇帝被称为祖,而继承者皇帝则多被称为宗。
再来看高祖和太祖的庙号。在《史记》和《汉书》中,都详细记录了刘邦庙号的确定过程。群臣认为他起于微末,拨乱反正,平定天下,功劳最高,因此尊称其为汉太祖。显然,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而他的谥号则是高皇帝。
包括后世在内的人们,都习惯称刘邦为高祖,这是为何呢?主要是因为刘邦是第一个被上庙号的帝王,当时的庙号制度尚未完善,所以人们更习惯用其谥号“高”来指代他的宗庙,称之为“高祖庙”。这样两个称号就被简化成了一个,更加便捷。
在宗庙制度中,“太祖”有着特殊的意义。所谓天子七庙,最流行的学说就是“一祖二宗四亲庙”。这个“一祖”,指的是始祖,即第一个接受分封的人。而对于汉朝来说,刘邦既是始受封者,又是始受命者。按照宗庙制度,他被称为太祖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高祖”这个庙号,则是在汉朝初年宗庙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由于谥号和庙号的混淆而产生的。但在既已产生后,它也自然成为了庙号的一种。
在汉及其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至少是宋辽之前),太祖和高祖在地位和功能上并没有明显的区别。两个地位相近、功业相仿的皇帝,往往会一个被称为太祖,另一个被称为高祖,交替使用。
以汉朝之后的魏国为例,曹操(始受封)是太祖,曹丕(始受命)是高祖。晋朝时,司马懿(始受封)被称为高祖,而另一人则是太祖。这种称呼的混乱正好说明了当时高祖和太祖并没有明确的区别,两者是等价的,有时高祖在上,有时太祖在上。
而从宋辽开始,这种混乱的局面逐渐得到了改善。大多数帝王都是始受封和始受命,全部被称为太祖,再也没有“高祖”这个称号出来捣乱了。
再来说一下“为何某些皇帝是宗,而某些皇帝却是祖”的问题。首先指出一点,顺治皇帝也是祖,被称为世祖。如前所述,“有功曰祖,有德曰宗”。那些开国皇帝都有开创之功,所以都是祖。但如果后世继承者中也有开创之功的,自然也是祖。例如中兴汉室的皇帝,有开创之功,因此被称为汉世祖。不过从曹魏开始,一下子就出现了多个祖号(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祖的严肃性。后世有许多朝代纷纷效仿曹魏,出现了许多祖号。有人认为祖号的滥用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至于康熙和顺治这两个庙号的赋予并非随意之举。顺治入关后统一天下的大业厥有其功是开创之功的表现而康熙的勤政爱民一统天下虽为守成之君但也有开创之功因此被尊称为圣祖。
古代帝王的庙号制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庙号的探讨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帝王的历史地位和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