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帝王,他的命运可谓是最为坎坷的一位。他就是清朝的咸丰帝,年号咸丰,是爱新觉罗氏的第九代皇帝,也是一位拥有实际统治权的帝王。
咸丰帝在位期间,正值我国历史巨变之际。在他执掌大权的十一年里,国家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变化,而他则不得不做出许多在当时看来似乎颇为荒唐的决定。尽管如次,他仍未能改变清朝日渐衰落的命运。
要了解咸丰帝的这些决策背后的故事,我们必须深入了解他执政时期的历史背景。这位勤勉的清朝皇帝,身处历史巨变的漩涡之中,究竟做出了哪些决定?这些决定又如何影响了后世呢?
在咸丰三年(1853年),一份名为《内务府奏查明库存金钟分量及抄产变价银无存折》的奏折递到了咸丰帝的手中。奏折中提到的金钟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咸丰帝打算将其融化,这不是因为他贪图享乐,而是为了用这份“家产”来资助清军的军费。
当时的清军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强大敌人,除了欧洲的军队外,国内的局势也十分紧张。清军实力日渐壮大,但后勤补给却跟不上,使得前线作战的士兵们陷入困境。早在咸丰三十年(1850年),清朝国库就已经捉襟见肘,仅剩下187万两白银。到了咸丰三年,户部的存银更是只剩下22.7万两,连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这让咸丰帝倍感压力。
为了筹集军费,咸丰帝不惜将宫中的铜器、金册、金宝等宝物拿出来变现。甚至连旗杆上的铜顶、门上的铜钉、屋檐上的铜网都被带走铸成铜钱。到了咸丰五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或其他原因的影响,各地财政状况愈发糟糕,许多财政部门无法正常运作,织造局、税关、盐场等部门也受到了严重的牵连。
可以说,咸丰帝为了筹集军费,几乎拆了自己的“家底”。他不仅开源节流,还从减少开支入手。他不仅对自己的子弟严厉,对长辈也毫不手软。他停发了八旗兵丁的“红事赏银”,减少了“白事赏银”等举措,还压缩了清东陵的维护费用,甚至减少了埋葬自己父亲道光帝的清西陵的开销。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咸丰帝对自己也是极度节俭。门枢坏了也不换新,裤子破了也不扔掉,尽量修补继续穿。他在后世留下了四大不良爱好:贪美色、贪丝竹、贪美酒。但在他执政前期,却是呕心沥血地为国家改革而努力,其改革力度甚至超过了嘉庆和道光两代皇帝。
就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时,咸丰帝选择了逃离京城前往热河行宫。在那里,他得到了久违的闲适与轻松,与美女嬉戏、沉醉于戏剧之中。但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热河行宫的咸丰帝病重离世前,他为儿子安排好了辅佐大臣,并立下了皇太子。
纵观咸丰帝短暂而忙碌的一生,我们很难定义他是一位昏君还是明君。他努力改变清朝的局势,削减开支、给汉人更多的机会、改变清代的国策等。虽然他在后期做出了一些看似荒唐的决定,为清代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但他的前期政绩仍然值得我们肯定。他和他的父亲道光帝一样勤劳节俭但治理能力一般遵循祖宗家法想做一个守成之君无奈历史大势之下只得负重前行做出无奈之举令人叹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