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蜀国的兴衰:历史深处的真相
即便是对历史不甚感兴趣的朋友,也能脱口说出几段三国的故事。毕竟,《x》这部名著的知名度极高,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今天我们要探寻的,是与这部小说中“亲蜀疏魏”的风格有所出入的历史真相。
公元220年,汉朝丞相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标志着曹魏时代的开始。随后的几年里,刘备称帝于成都,定都成都,史称蜀汉;孙权则在建邺称帝,国号“吴”。然而在208年的一场战役中,东吴与蜀汉联手击败了曹操的军队,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格局。
其实,早在天下三分之时,蜀国的覆灭已注定。从史料中的“大数据”来看,无论是经济指数还是人口数量,蜀国都远逊于其他两国。在古代,人口是衡量王朝实力的主要指标,人多则意味着强大。蜀国在人口上的劣势使其“硬实力”最弱。
人少意味着粮食产量低、兵力不足。尽管蜀汉名将辈出,如姜维、张嶷等,他们的军事实力能弥补人口劣势吗?答案令人遗憾,不能。蜀汉的确拥有不少大将,但魏、吴两国亦不乏人才,且数量更多。从人才储备来看,蜀汉与其他两国持平,仅此而已。
这一点被蜀汉后期掌权的费所看清。每当姜维提出北伐计划时,费总是持谨慎态度,拨付的兵力也有限。他常对姜维说:“论智谋能力,我们都远逊于丞相。既然丞相一生未能完成北伐,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呢?保境安民,休养生息才是上策。”
蜀国的国力垫底,若想有所作为,必须联合一个国家,而这个国家还不能是最强大的。这一点,早已被看得透彻。为此,他心中早已规划好了吴蜀联盟的蓝图。尽管两国几十年来一直同盟,但相互戒备,隔阂太深,致使攻魏的步伐始终无法深入。
姜维,跟随丞相学习多年,却未能洞悉这一点。即便聪明如他,也未能及时看出端倪。晚年姜维虽醒悟,但蜀国的败亡已成定局。廖化曾多次劝诫姜维:“谋略与对方有差距,兵力也有差距,这样的仗怎么打?何必连年征战消耗民力?”不得不说,廖化的见解更为透彻。
而且,蜀国几十年间人口数量不增反降。在蜀国灭亡后,蜀地的民生却有所好转。据统计,从某时期到蜀国灭亡,蜀地的户数增加了四成。户数并不等同于人口数,实际上蜀地的人口增长仅有百分之四。这说明大多数壮丁都战死沙场,每户的人数锐减,这正是穷兵黩武的恶果。
从战术上看,蜀国高层放弃汉中的做法极为不明智。将全部兵力集中而舍弃战略要地,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是蜀国战略上的大败笔。在魏国攻蜀时,正是通过奇袭汉中的路子得手。
笔者讲述这些并非要为姜维扣上黑锅。姜维人品、能力虽非人中龙凤,但也是蜀国末期的支柱型人才。他在战略上是出色的军事家,军事天赋不逊于过去的名将。一码归一码,尽管他在作风上端正、能力上出色,但依然无法掩饰他所犯的错误。姜维的确加速了蜀汉的覆灭,这是不容辩驳的事实。
回顾历史长河中的蜀国兴衰历程不难发现:原本就没有与其他两国相抗衡资本的蜀国在孔明去世后因姜维连年动兵的愚蠢战略而更加雪上加霜。这个国家的灭亡只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




